探秘东南亚君主立宪制国家泰国:首都曼谷,国土面积 51.3 万平方公里

泰国的正式名称是泰王国(泰语: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御抄:Ratcha Anachak Thai),其中“ราช”意为“国王”,“อาณาจักร”意为“领土”,“ไทย”是其主要民族泰族的名称。 过去,泰国一直以“暹罗”(泰语:สยาม,音译:Sayam)作为国名。 披汶·颂堪元帅于1939年6月23日至1945年9月8日将暹罗国名改为“泰国”(泰语: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王室誊写:Prathet Thai),带有泛泰国民族主义色彩。1945年9月8日,泰国改名为“暹罗王国”。1949年5月11日,暹罗正式改名为“泰王国”。

泰国国名中的“泰”是泰族的名称。根据法国东南亚学者乔治·柯伊德(Georges Coeide)的研究,“泰”(ไทย)一词的意思是“自由人”。这是因为泰族南迁到现在属于泰国的土地后,当地讲孟高棉语的土著民族主要为农奴,与泰族有别。另一位泰国学者驳斥了这一结论,根据他的调查,“泰”一词在某些农村地区意为“人民”(คน khon);法国语言学家米歇尔·费吕(Michel Ferrue)推论了该词的词源演变。 其原始形式为 *k(ə)ri:,意为“人民”,其演变顺序为:*kəri: > *kəli: > *kədi:/*kədaj > *di:/*daj > *daj(原始西南傣语)> tʰaj(即泰语和老挝语中的“泰”)或 > taj(即其他傣语中的“傣语”)。

据《明史》记载,泰国旧名“暹罗”是“暹罗胡克”的简称。“暹罗”(泰语:สยาม,王家音译:Sayam)可能指素万那普古国,“拉胡克”指另一古国拉沃。两国于14世纪合并为大城王国,故中国古籍多以“暹罗胡克”或“暹罗”合称。关于“暹罗”一词的来源,众说纷纭,一说来自梵语“श्य━म”(Śyāma),意为“深色”;或来自巴利语“suvaṇṇabhūmi”,意为“金色之地”(此名后来被用作曼谷新国际机场的名称); 也有说法称其来自孟语“ရာမည”(rhmañña),意为“外国人”。中国古籍中的“暹罗”国名,经葡萄牙传教士转写为Siam,成为西方通用名称。“暹罗”在蒙固国王统治时期被定为国名,现代汉语亦称“暹罗”。

泰语族群于十一世纪从现今中国西南地区南迁。此前,孟王国、高棉帝国和马来统治者曾统治过现今泰国的部分地区,并将佛教和印度教文化带入该地区。移居到现今泰国的泰族人掌握了主动权,成为泰国历史文化的主流群体,建立了素可泰王国、兰纳王国、大城王国等政权。 大城王国在15世纪末进入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繁荣时期,在那莱王统治时期达到顶峰,但随后逐渐衰落并遭到缅甸入侵,在1767年的暹缅战争中一度灭亡。塔克辛将军率军收复领土,重新统一暹罗,并于1767年建立吞武里王国。1782年,通銮夺取王位,称为拉玛一世,开始了延续至今的却克里王朝的统治。

泰国是东南亚地区近代唯一逃脱外国殖民统治的国家,但依然被迫签订多项不平等条约,并丧失大量领土。朱拉隆功国王统治时期,暹罗政治、社会制度迎来一系列西化改革,将国家变为现代君主制国家。但1932年暹罗宪政革命爆发,王室改制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此后,总理銮披汶颂堪执政,任内推行泰化政策,将国名改为泰国,二战战败后改为亲美国家。冷战期间,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的主要盟友,牵头成立东南亚条约组织。泰国的政治环境并不十分稳定,军方曾多次通过军事政变推翻文官政府。 20世纪90年代,在王室的主导下,虽然有不同势力博弈,但形势大致平衡。

泰国是东南亚国家联盟创始成员国之一,属于中等强国,人类发展指数较高。泰国经济自二战以来增长迅速,是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它是东南亚第二大经济体,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世界第20大经济体。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是泰国经济的重要部门。

泰国有20多个民族,人口近7000万。泰族为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75%。泰族人口中约14%为华裔,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马来人是另一重要少数民族(2.3%),其余少数民族有高棉族、孟族等民族。此外还有京族,以及一些居住在山区的部族,如巴东族、加朗族(著名的长颈族)、拉祜族、苗族、瑶族等。靠近缅甸的山区有少数掸族。人口约788024人。

此外,还有大量来自其他亚洲地区、欧洲、北美等地的长期侨民,以及大量的非法移民,但由于泰国人口基数较大,这些人只占总人口的很小一部分。

从产业结构分析,泰国人口以农业为主,集中在稻米产区,即泰国中部、东北部和北部。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泰国也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泰国约有31.1%的人口集中在曼谷等大城市,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长。

泰国通过婚姻平等法案,为东南亚首个

泰国成为东南亚首个通过婚姻平权法的国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