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7月,泰国正式实施了《甘蔗与食糖法》,此法对泰国糖业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法全面规范了糖业从种植到销售的所有环节,对蔗农、糖厂和消费者的权益保护具有重大意义,是泰国糖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显著成就。
泰国糖业管理部门的设置与职能
泰国《糖法》明确要求设立糖业管理部门,并对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进行了清晰界定。这种严格的管理体系有力地维护了各相关方的权益。在此框架内,从甘蔗的种植到食糖的加工与销售,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例如,蔗农与糖厂之间的联系得到了妥善的调节,蔗农协会承担起促进双方合作的职责。相较之下,广西的糖业管理尚未有相应的法律作为支撑,这使得在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管护等关键和复杂问题上缺乏法律依据。
泰国成立了“甘蔗与食糖基金会”,旨在保障行业的稳定发展。该基金会通过开展各类研发与推广活动,有效稳定了市场价格,对行业的平稳运行贡献显著。相较之下,广西因缺乏此类法律支持,在糖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过程中遭遇了瓶颈,这一问题成为其发展的一大挑战。
蔗农协会与蔗农的规章制度
泰国境内,每家糖业企业均配备有蔗农协会,蔗农必须向甘蔗和食糖委员会进行注册,并至少加入一个蔗农协会。在与糖厂签订合同时,蔗农需遵守明确的甘蔗供应量规定,例如供应量不得低于合同规定的80%等,这些规定旨在确保甘蔗的品质并控制供应量,从而保障糖厂生产的稳定性。然而,广西主产区的甘蔗收购计价方式与泰国的“按质计价”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效益的增长产生了影响。
泰国蔗农普遍享有糖厂利润分配的权利,这一机制促进了农业、工业和贸易的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广西的糖业企业应当效仿此模式,与蔗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确保甘蔗种植面积的稳定。在当前的制度框架内,泰国蔗农拥有清晰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这确保了合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与产业结构调整
2017年年末,泰国放宽了对食糖市场的管控,并对相关法律草案进行了修订。政府采取了削减补贴和价格调控的措施,同时取消了在低价时期对蔗农的补贴。这些举措激发了产业结构的改革与调整,促使当地积极采纳现代技术,推广现代化农场,并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相比之下,广西在相关法律框架下缺乏对市场的调控工具,因此在管理和发展中显得较为被动。
广西地区因缺乏宏观层面的结构调整举措,现正遭遇原料购销秩序不稳定等挑战。泰国在产业变革方面的积极态度,为广西及类似地区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经验。
机械化程度与农机市场机遇
广西的甘蔗生产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机械化收割面积仅占总面积的5%。泰国在农机制造领域存在不足,其计划将收割率从30%提升至80%,这迫切需要大量采购甘蔗收割机。作为工业强国,中国在甘蔗种植及制糖机械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能力并鼓励企业进军泰国市场,推广大型收割机等设备,这些产品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泰国在甘蔗收割的机械化领域尚存较大发展潜力,这为中国农机企业提供了极佳的商业机遇。与此同时,广西地区亟需关注并提升其机械化收割水平,这一举措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显得尤为关键。
对广西糖业发展的启示
广西糖业企业需强化生产技术革新和产品研发投入,提升产品加工的附加值。泰国糖厂实行的农业、工业、贸易一体化模式,有效保障了各相关方的利益,广西糖企可以借鉴此模式,构建企业与蔗农之间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系。此外,广西还需向泰国糖业模式学习,掌握提升甘蔗品质和优化定价策略的方法。同时,广西还应思考如何发挥自身工业优势,借鉴在泰国等市场需求旺盛的市场推广相关机械的成功经验。
泰国《甘蔗与食糖法》为鉴,针对广西糖业相关部门与企业,我国欲知其是否已有计划,旨在迅速推出相应法规或构建长效管理策略,以促进糖业的高质量发展。期待各方积极参与讨论,若您认为本文有所助益,不妨点赞并予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