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在泰国凭啥远超罗森和全家?统治级成功背后有何秘密

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_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

1988年,泰国零售市场主要由传统的夫妻经营的小杂货店构成。然而,正大集团创始人谢国民独具慧眼,捕捉到了消费升级的潮流,使得泰国7-11在众多竞争者中崭露头角。尽管如此,在发展的过程中,泰国7-11也遭遇了众多争议和挑战。让我们一起回顾泰国7-11的兴衰历程。

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_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

独特出身赢先机

在上世纪80年代末,泰国的零售市场结构相对单一,主要由传统的夫妻杂货店主导。然而,正大集团创始人谢国民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洞察到了消费升级的潜在趋势。1988年,正大集团获得了泰国7-11的特许经营权,并承担了供应链建设的核心角色。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泰国7-11自创立之初便具备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全链布局造优势

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_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

正大集团凭借其在农业领域的深厚根基,在7-11的扩张过程中展现出显著优势。该集团在泰国境内建立了16家食品加工厂,其产品种类涵盖900种即食和烘焙食品,其中90%的产品直接供应给7-11。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泰国7-11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定价。例如,一罐售价10泰铢的可乐(约合2元人民币),比传统杂货店便宜20%,同时还能确保盈利,这是罗森和全家等竞争对手难以实现的。

早期布局扩版图

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_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

1996年,罗森踏入泰国市场,当时7-11借助正大集团的力量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布局。它采取了“基础设施优先”的策略,成功构建了高效率的物流和供应链体系,为后续竞争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7-11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对门店进行了调整,例如在景点门店销售纪念品,在社区店扩大了即食食品区域,从而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创新运营聚合力

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_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

CPRAM的研发团队定期对销售数据进行分析,每月淘汰表现最差的200种商品,并不断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产品。这些获奖的商品得以在超过一万家门店销售,这不仅丰富了货架上的商品种类,还与当地供应商建立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2019年,公司推出了自有的配送应用程序,在东南亚外卖市场渗透率还不到20%的情况下,便开始了前瞻性的布局。目前,会员数量已超过1500万,线上销售额占比达到10%,构建了一个灵活且闭环的商业模式。

对手失利显差距

罗森与全家的表现不及7-11。罗森的饭团价格较高,而7-11的同款产品只需12泰铢,这使得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选项。全家直接照搬了日本的经营模式,却忽略了泰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其规模较小,曝光度低,进而陷入了不良的循环之中。

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_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

争议问题待解决

在扩张的过程中,7-11遭遇了争议。例如,在清迈等地的农村杂货店成立了“反7-11联盟”,并拒绝从正大集团旗下的公司采购商品。根据2024年的调查数据,有28%的35岁以上泰国消费者认为7-11的行为“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生态”。近年来,7-11尝试引入无人货架和生鲜专区,但效果一般,部分门店的复购率出现了下降。

711泰国本土化策略_泰国比较出名的中国超市_泰国711便利店市场份额

您认为泰国7-11是否能够妥善处理这些纠纷与挑战,并持续维持其在市场的领先地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为本文点赞及转发。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