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中华香烟类香烟型香烟品牌诞生时间

中华卷烟,简称“中华”,是创建于1951年的卷烟品牌。1952年,中国烟草公司并入上海烟草公司。 “中华”卷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魅力征服了消费者,赢得了中国第一品牌——民族烟草的美誉。 “中华”品牌一直是中国高端卷烟消费市场第一品牌,成为社会精英人士展示身份、体现价值的重要配饰。 五十年来,中华不断树立谦逊而高贵的风格,赢得高端消费者的广泛赞誉,成为中国高端卷烟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中文名称 中华卷烟类型 卷烟品牌诞生日期 1951 年 提醒吸烟有害健康 目录 1 发展 2 原料 3 配方 4 品牌 5 价格 6 民族品牌 7 生产技术 8 卷烟标签图案 9 型号诞生 解放前,卷烟市场大部分份额被一中(英美)占领,高端卷烟为“白铁盒”。

新中国诞生后,生产自己最好的卷烟品牌也被提上日程。 上海作为卷烟工业的发源地,自然要肩负起这个责任。 解放后,上海军管会接管了国民政府的中国烟草公司。 按照上级的要求,我们承担了生产“最好的卷烟品牌”的任务。 1950年,国有中国烟草公司接受“中华牌”卷烟的研制。 当时接受的任务由中国公司厂务部王成汉科长带队。 朱尊全(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烟草研究所原所长)和丁瑞康负责叶组配方等具体工作,共同研究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标准。 等待。 曹达(中国烟草公司原副总经理)和他的工匠们精心研究设计了卷烟配方,并制作了无证样品。

制作样烟时,为了安全起见,工匠们在厂里待了两天两夜,东南烟厂厂长张春申提供了美国烟叶AAB。 样烟制作完成后,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王道涵同志专程到北京接受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的鉴定。 中央领导审阅后,对样烟给予了高度评价。 所以,我们打算给这款最好的香烟起一个最好的名字。 由于当时的公司名称为中国烟草公司,因此该品牌被命名为“中国”,与其名称相符。 有了“中华”这个美名后,我们在《解放日报》上登报征集商标图案,并委托华商广告公司丁浩代理。

我记得只花了100元(人民币)。 广告发布后,投稿者众多。 其中,以华东美术家协会秘书长绘制的商标为最佳。 当时的商标正面是天安门城楼,深红色的底部有五颗金色的五角星,两侧有两个大表,下面有金水桥连接,有“中华牌香烟”五个大字。上部中间印有“中华牌香烟”,背面有底座的大中华表,中间印有“中华牌香烟”。 “中华”品牌一经推出,立即引起轰动。 于是,“白铁包”不再排名第一,中华卷烟从此排名第一。

研制编辑:“中华牌”卷烟的原创配方采用了大量的美国烟叶。 这些是过去进口的旧香烟。 在当时的情况下(新中国成立),继续进口美国烟叶是不可能的。 因此,库存不断减少。 如何继续生产? 成为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 显然,用国产烟叶替代进口烟叶是唯一的出路。

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各种进口烟叶的香气特征,并与国产各地方等级烟叶的香气品质进行了比较。 研究表明,进口烟叶中的部分香型属于浓香型。 这种烟叶基本上可以用当时优质的许昌老烟叶来替代。 货源充足,没有什么大问题。 另一种香型是清香型,和一些云南烟叶比较相似,可以部分替代。 此外,福建永定新开发的烤烟还有另一种独特的香味,河南邓县(当时称邓康)的烤烟也有独特的香味。 问题是数量有限,只能少量使用。 当时数量丰富的山东、贵州的一些烤烟,虽然烟味不突出,但能起到协调烟气香气的作用。 利用这些烟叶的适当调配,结合选叶、去梗、人工发酵等技术措施,美国烟叶的用量逐渐减少,一度完全可以生产“中华牌”卷烟。采用国产烟叶,解决原料供应问题。 。

应该看到,生产“中华牌”卷烟在当时是一项政治任务,公司领导高度重视。 1954年,食品工业部派工作组赴上海检查“中华牌”卷烟质量。 规定“中华牌”卷烟配方如有重大变更,须经部委批准,并在原料供应等方面给予政策。 强有力的支持。 尽管“中华牌”卷烟产量不大,但上海烟草公司及各生产厂一直在不断努力,把提高质量作为一项政治任务。 其政治意义不可低估。

原料编辑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上海依靠中央政府下发的烟叶调配计划来生产卷烟。 上海经常向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产品收购司、商务部等中央相关部门通报调拨计划完成情况。 、轻工部等。灾荒之年,计划没有完成好。 我们在上海的报道陆续上报有关部门,要求监督和支持,特别是对国内使用优质烟叶作为原料的计划。 我们请求指示报告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勤勉。 当主管部门感到尴尬时,他们必须向国务院办公厅报告,因为一旦影响中华牌卷烟的计划完成,将成为涉及特需和礼品卷烟供应的重大问题。

办法是国务院出具介绍信,用国务院的介绍信到产地督运。 因为产地有国务院的介绍信,所以要全力集中、复烤、运输,千方百计把运输尽可能完成。 的计划. 当时中国原料选用优质烟叶的比例不大,一般只有10%左右,而且需求量巨大。 记得1980年,烟叶产量减少,优质卷烟供不应求。 山东临沂地区7包优质卷烟转运至开封卷烟厂。 省公司发现后,责令其收回并转运至上海,否则停止所有发往开封的运输,开封烟厂无奈,只好将7包烟叶零担运至上海,说明上海调拨优质卷烟保障中华烟草生产的严肃性。 生产“中华”卷烟最大的问题是原料。 生产之初,所用原料均为进口烟叶,后来换成国产烟叶,质量不够高。

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派出工作组到卷烟厂对“中华”卷烟的质量问题进行研究。 国产烟叶替代研究和试制中,使用了山东许昌、福建、贵州等地的烟叶(选自一、二级烟叶)。 计划经济时代,中央规定上述地区的一、二级烟叶全部调往上海,以保证“中华”烟叶的产量。 同时规定,“中华”卷烟的配方由食品工业管理局管理,配方结构调整须经批准。 由于“中华”卷烟原料数量较少,20世纪80年代的年产量一般为几千盒,最多不超过1万盒(视原料数量而定)。 大跃进时期,原料更加匮乏,国内陈化烟叶供不应求。 因此,采用了人工发酵烟叶技术,同时开始了人工采叶(用手采叶)。

香烟泰国买中国能买吗_在泰国买中国烟_泰国怎么买中国香烟

“文革”前,烟叶由中央统一调配。 “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材料供应困难。 “中华”烟叶每年都有生产,但数量很少。 “文革”结束后,一些进口烟叶(来自美国、泰国、津巴布韦等)开始少量使用,但每年都要向中央申请外汇配额。 在制丝过程中,“中华”烟叶原料不是在真空再湿机中加湿、再湿化,而是在打开烟包后在蒸车上进行加湿、再湿化,以提高烟叶的柔软度; 在去梗机上手动去除烟梗后,烟梗被降级用于其他卷烟产品(“中华”卷烟不使用烟梗)。 卷烟技术方面,指定专用卷烟机,放慢卷烟速度(600-700支/分钟),卷烟纸采用杭州华丰造纸厂生产的麻质卷烟纸,指定生产企业必须使用浙江康桥麻。 在包装技术方面,最初所有卷烟均采用手工包装,后来采用组合包装机对卷烟进行包装。 特殊规格仍采用手工包装(扁盒、罐等)。

在当时设备和技术相对较差的条件下,依靠“质量第一”的思想和对每一道工序的严格控制,“中华”卷烟无论在内部还是在国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和外部质量。 配方编辑“中华”品牌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 一经问世,就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烟草界。 由于全国保护上海、上海保护“中华”卷烟的情况,加上“中华”卷烟产量较少,所以“中华”卷烟最初有充足的原料供应,保证困难不在配方上。 ,而是表现在生产设备落后和生产工艺落后。 当时,制丝车间加工参数的控制和勾兑的均匀性成为“中华”卷烟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当时的情况下,卷烟厂员工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经验,保证了“中华”卷烟的内在品质。 中华卷烟(4张)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卷烟厂的技术改造,不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工艺设备的小改进不断涌现,生产自动化程度和精密度不断提高,工艺水平不断提高。问题可以解决,但是公式的难度增加了。 原因有二:一是“中华”卷烟产量逐年增加,配方原料供应面临压力; 其次,市场经济的杠杆效应使得上海烟草采购优质烟叶变得越来越困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烟品种K326激发了烟农购买优质烟叶的积极性。高产、抗虫、耐候。 然而,该品种种植的烟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香气浓郁、强度强,不适合“中国”烟草的配方要求。 其次,由于各卷烟厂都想在卷烟销售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优质烟叶的抢购热潮日趋激烈,而购买适合“中华”卷烟的优质卷烟更是困难重重。

针对严峻形势,“中华”卷烟配方从1993年到1994年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当时的配方团队首先对配方体系进行了改变,从原来的少地区、少等级、少品种的配方模式,将大比例改为多地区、多等级、小比例的配方模型,以减少原材料短缺对产品的影响。 风险。 二是(集团)公司加大基地建设力度。 基地由原来的河南、云南、贵州、山东四省逐步拓展至四川、福建、湖南、东北地区,拓展了“中国”烟草原料的来源渠道。 此外,为了节约烟叶资源,配方团队对“中华”牌的配方进行了调整,并辅以重新调制的香精,使“中华”牌卷烟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减少了瓶颈。的产品原材料。 放心吧。 当然,“中华”卷烟配方的每一次调整,无论大小,都经过严格论证和反复测试。

可以说,为了保证“中华”牌卷烟的产品质量,该公司不遗余力,“中华”牌卷烟采叶、普查、单质卷烟吸味评价等工作从未间断过。很久。 品牌编辑 卷烟是特殊消费品,“中华”牌卷烟的特殊性尤为深刻,值得铭记。

首先,在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中华”牌卷烟是中国政府用来招待中外宾客的指定品牌。 外交部每年向上海卷烟厂订购一批“中华”牌卷烟。 主要规格为五十罐,软包装二十件,用于国内接待,分发给中国驻外使馆招待客人。 为了方便运输,保证“中华”牌卷烟的质量和口感,其包装要求尤为讲究。 例如,每十个“中华”牌软包装采用镀锌铁箱密封并抽真空,每十个铁箱置于用铁皮紧固的木箱内。 使馆使用期限为一年。

二、“中华”牌卷烟自1954年开始出口,深受华侨华人的喜爱。 最早的客户是香港德信银行和澳门新众银行。 “中华”牌卷烟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上也有销售。 供应超过需求。 迄今为止,“中华”牌卷烟出口份额仍居国内出口卷烟第一。

三是向东欧国家领导人赠送“中国”特制罐装卷烟,每年一千罐。 第四,自1968年起,中国民航局从上海卷烟厂定制了十支装、五支装硬盒“中华”卷烟,作为中国民航航班的纪念品,赠送给中外旅客。 1978年终止,历时十一年。 五是“中华”牌卷烟长期作为特色商品销往国外船舶供应公司、联谊商店、华侨商店。 由于“中华”牌卷烟产量有限,市场上难以买到,外宾、华侨、海员在国内购买“中华”牌卷烟需要用外币或外币在外船友谊处购买。或华侨店,称为特种香烟。 直到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后,特种卷烟才被列入省市规划。 价格编辑“中华”牌卷烟之所以名扬中国,是因为它曾被周总理作为“国烟”在国宴上招待来自五大洲的贵宾。

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华”牌卷烟一直作为特供卷烟,主要供应驻外使领馆和来华的外宾。 当时产量一直很低,无法在市场上销售。 这使“中华”牌卷烟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文革期间,“中华”卷烟的产量甚至低于20世纪50年代。 商务部本着“照顾特殊需求、照顾偏远地区、照顾广大群众”的原则向全国发放。 上海卷烟厂生产过滤嘴“中华”卷烟后,第一批样烟由市烟糖公司送交中央。 1984年上海烟草公司成立​​时,“中华”还是一种特种卷烟,市场上消费者买不到。 1988年,全国13种名优卷烟放开价格上市。 “中华”卷烟终于与消费者见面了。 上市首日,一根“中华”卷烟从40元涨到65元,上市后不久就被抢购一空。

为了保证“中华”卷烟的市场供应,让消费者能够真正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上市第二天价格定为每条72元,市场开始平静下来。 当时,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自豪地表示,13种名优卷烟价格放开后,一些国产卷烟的价格已经超过了万宝路、健等洋名优卷烟,其中“中华”品牌香烟的比例最高。 1965年至1967年,“中华”牌卷烟出口香港市场。 1985年,上海烟草进出口公司成立第一年,出口“中华”牌卷烟及其他上海产卷烟820支,创汇11万美元。 此后,逐年增加。 1992年出口295520件,创汇3991万美元。 出口区域拓展到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同时也为上海卷烟厂引进国际先进卷烟设备提供了充足的外汇储备。

中华卷烟之所以能赢得“国烟”美誉,关键在于中华卷烟吸味纯正、质量上乘、香气浓郁。 为了保证中华牌卷烟的质量,中华牌一问世,就引起了当时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从国家局、华东烟草公司、上海市公司,到厂领导、车间领导,都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中华卷烟基本上是按照“有多少烟叶就有多少卷烟”的原则生产的。

由于当时国民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国内烟叶供应严重不足,当时中华卷烟的产量一直较低,但中华卷烟的品质始终保持一致。 “文革”期间,港商在广交会上经常要放两包香烟,一包“中华”牌,一包“35”牌。 他们自己抽“35”牌,待客时抽“中华”。 卡片。

当时台湾同胞主要购买中华牌香烟回台湾作为礼品。 或许是因为中华品牌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为了解思乡之情,台湾同胞自然对中华牌香烟情有独钟。 “中华”卷烟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走出国门。 当时,卷烟出口业务主要依靠本地产品进出口公司,且仅限于港澳地区。 1985年中国烟草上海进出口公司成立后,“中国”卷烟出口业务逐步进入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 每年开拓十多个市场,海外市场不断拓展。 已销往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等各大洲,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个免税、应税市场,以及100多个免税销售点中国有专卖店。 “中华”卷烟在海外市场的地位日益稳固,深受广大华人华侨的信赖和销售网点的青睐。

1993年,中国政府指定驻外使馆使用“中华”牌卷烟作为招待外宾用烟。 “中华”卷烟是国内第一款进入国际免税店的产品。 “中华”卷烟单品牌卷烟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海外免税店卷烟零售价格排名第一; 中国产品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免税店中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充分展现了“中国”品牌卷烟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实力。 历史上,中华卷烟从内部配方到外部包装,开发生产了多种新产品,以满足各种需求。

首先有内在配方:国家领导人需要的特制54号中华香烟(品质相当于熊猫); 外国有关领导人需要的特殊35号中国香烟; 出口市场所需的15号中华卷烟; 25号中华牌卷烟供应国内市场。 从中华牌卷烟的包装形式来看,有20支装的软包、厚口的; 10、20、24等包装的硬箱(抽屉式); 50支装的罐装香烟,也分为低听和卷顶听两种; 以及目前生产的硬盒翻盖20片装(5片装、10片装也已生产)等形式。

卷烟的规格也从粗的(光滑的烟嘴)发展到81毫米长的过滤嘴卷烟和目前生产的84毫米长的过滤嘴卷烟。 在卷烟品牌和包装商标的装饰方面,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有华标图案加汉字、华标图案加汉语拼音字、华标图案加中英文字符等。 所使用的商标和印章是历史上设计的华表的中英文(拼音)。 我们生产的中华牌卷烟主要是传统烤烟。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发展混合型卷烟。

当时研制出中华牌混合型卷烟,为中华牌卷烟增添了新的内容。 为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的逐年降低卷烟焦油含量的工作要求,技术中心领导和同志经过艰苦努力,在此基础上研发生产了15毫克/公斤中华卷烟。原来的。 以及 11 毫克/支的中焦油和低焦油产品。 经过进一步研究,今后肯定会开发出8毫克/支的低焦油中华牌卷烟。 生产技术编辑 20世纪70年代,上海卷烟厂的主要生产设备还比较落后。 当时为了适应海外市场的需要,对包装机进行了改造。 通过技术创新,首次将直立的“中式”包装改为卧式包装。 。

在缺乏国际市场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发挥聪明才智,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顺利完成了卧式包装机设备的制造任务。 设备的包装速度约为100包/分钟。 该设备虽然产量不高,但顺利完成了“中国”水平包装任务,满足了海外市场的需求。 此外,20世纪70年代,中国民航还向旅客发放5包“中华”香烟作为小礼物。 我们还花了很大的力气生产5支装民航烟。记得一开始,由于5支装民航烟批量较小,手工包装就可以满足需求。 但后来需求增加,仅靠人工包装很难维持业务。

。 我们决定对一台原装进口抽屉式包装机进行改造。 如何让这台闲置在仓库几年的设备发挥作用呢? 我们自己设计、组装、调试,历时半年多才修改成功。 该设备使用几年后,随着民航禁烟规定的出台,停止了生产,民航五包“中华”卷烟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烟标图案编辑 有收藏烟标爱好的人都知道,早期“中华”烟标的主要图案内容与现在的烟标大致相同,但又存在质的差异。

早期的“中华”烟标中,华表和天安门城楼图案均为徒手绘制,与实物相差较大,显得略显粗壮。 烟标自然也显得有些粗糙。 为此,当时的卷烟厂于1966年8月4日派了专人到北京,用当时非常笨重的相机拍摄了天安门城楼的实物。 照片中的实际物体被用作设计的参考蓝图。

“中华”卷烟标签的几次重大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华”卷烟标签上的烫金商标改为镀金商标。 标志的改变无疑利用了图案的烫金效果,让整个烟标焕然一新,“中国”的品牌形象一下子提升了。

其次,1994年,烫金印刷改为更先进的凹版印刷,烟标材质也由白卡纸改为裱铝纸。 原来的烫金印刷工艺复杂、手工操作,印刷效率低、质量不稳定。 显然不能满足产量增加的需要。 改用凹印后,效率大大提高,印刷质量也不断提高。 因此,在当时,这一变化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 上述烟标的两次变化也体现了烟草印刷行业的发展历程。

三是1998年,卷烟厂在原有花式卷烟品种单调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了多种花式卷烟,包括一些“中华”礼盒、各种抽屉式包装等近10个品种,使消费者这为“中华”牌卷烟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目前硬华出厂价187.2元/件,批发价370元/件,零售价450元/件(差价262.8元/件)。 软中国出厂价241.02元/件,批发价530元/件,零售价187.2元/件。 价格700元/件(差价458.98元/件)。 类别编辑 中华全开型13mg 中华(硬13mg) 中华(软13mg) 中华抽屉式5型13mg 中华5000 13mg 中华硬盒12包 10mg 中华硬盒5包10mg 中华(出口专用)13m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