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城市居民来说,24小时便利店是必不可少的。 图/《志明与春娇》
对比国内外的便利店,你可能会想,他们对待中国消费者的态度是否有所不同。 虽然是同一品牌的便利店,但这里的似乎都是半成品,无味,扔掉可惜。
去年8月,邻里便利店关门了。
这个可爱的名字,很容易让人想起食堂,邻居们可以在这里买到饭菜、油盐酱醋茶等生活必需品。 它的倒闭也揭开了中国连锁便利店的前世今生。
从1992年算起,日本连锁便利店进入中国大陆已近30年。 他们仍然处于尴尬的境地。 无论是产品种类、价格还是服务,都与日本、韩国、泰国等地的便利店相差甚远。 不像社区食堂那么接地气,很多生活用品还买不到。
罗大佑《童年》歌词“福利社会的我们拥有一切,但口袋里却没有半毛钱”。 现在看来,只有后半句话是对的,传统食堂正受到连锁便利店和互联网电商的攻击。 它长期以来是不可持续的。
台湾的福利社也是食堂。
食堂里,一定有你的童年
在连锁便利店出现之前,小卖部是中国人的便利店,是80后、90后年轻时的“省心杂货店”。
早期的供销社虽然能买到更多的东西,但毕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购物没那么方便。 食堂可以个体经营,不需要很大。 它可以打开顶盖,因此可以渗透到每个社区、每个村庄、每个单位。
除了大型电器、家具、衣物等不常购买的物品外,食堂里几乎所有东西都可以买到。 如果家里缺米、缺油,可以到附近的商店解决问题。 当你洗头发现洗发水不见了,就叫家人去楼下的商店买。 只需要五分钟。 如果您的孩子贪吃,您可以在商店购买。 汽水、冰淇淋、各种零食……
北京,巷子里的一家食堂。图/全景
对于80后、90后来说,食堂的小吃是他们童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麦粒素,在国产电视剧中被视为万能丹药,是他们小时候的必备零食。 他们在上课时偷偷塞了一颗到嘴里,没有人注意到; 蘑菇牛肉包和牛肉包都是用豆腐干做的。 牛肉干的香味至今难忘。 还有猫耳、华佗蛋、唐僧肉等奇奇怪怪的小吃。 很难重现边看《西游记》边吃唐僧肉的体验。 。
回想起来,我们怀念的传统食堂是一个非常不规则的零售终端。 物品没有系统的分类,各种物品可以根据老板的喜好和方便来放置。 不需要科学的SKU设计,每天卖买,简单记账即可。 对于业主来说,食堂就是他们家的一部分。 他们吃饭的地方可能在柜台上,孩子做作业的地方也可能在柜台上。
海南海口,一家食堂兼报刊亭。图/全景
这样的食堂注定只能在熟人社会中生存。 顾客基本都是附近的居民,和老板也很熟,偶尔赊账也不是问题。 一些食堂也是当地的社交场所。 他们在门口摆了一张小桌子,供大家打牌下棋,上面放了几瓶啤酒和一袋花生。 这是午夜后喝水的好地方。
一家小店往往会营业十几二十年,陪伴着街坊们的孩子们成长,也见证着很多人的衰老。 如今,食堂生意已进入暮年,老老板找不到人继续经营食堂——他们的孩子可能更愿意在北上广深打拼。 当小卖部关门后,就没有其他家庭继续营业了——小区附近已经有几家24小时便利店了,不再需要小卖部了。
然而,当我们搬到24小时便利店时,却似乎少了点什么。
典型的食堂门面不大,门口放着一些水果。图/全景
又怎样又便宜又质量好呢?
为什么便利店变得不方便
1992年,深圳开设了中国大陆第一家7-11便利店,标志着外资便利店在中国扩张的开始。
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大陆便利店数量超过10万家。 今年1月以来,日本三大便利店7-11、全家、罗森的门店数量已达2000多家。
不过,这些便利店大部分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和北京,二线城市仅有少数。 即使在一线城市,以中国大城市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几千家便利店也远远不够。
都市年轻人痴迷于便利店。 原因之一是便利店的数量还很少。 在深圳、广州和上海,大约有两三千人拥有一家便利店。 北京每962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 如果上班族搬家,可能就再也吃不到楼下便利店的饭团和饭盒了。
在泰国这样便利店规模大的国家,一条街上可能有几家相距不远的便利店,比蓝绿手机店还要近。 更令人惊奇的是,即使是在泰北金三角的偏远山村,也会出现通宵灯火的便利店。 曼谷市中心的便利店卖什么,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便利店的密度是衡量城市生活便利程度的重要标准。
当你回国看看在中国的日本便利店时,你可能会想,他们对待中国消费者是否有所不同。 明明是同一个品牌的便利店,但这里的好像都是半成品,无味,扔掉可惜。
产品种类太少。 有两排零食架。 能够激起购买欲望的零食很少。 便利店里几乎没有原创品牌。 大部分都是外面杂货店、超市能买到的东西,还有四分之一。 一个架子上摆满了方便面——和街上可以买到的牌子一样。 与外面的商店相比,价格上没有太大优势,甚至还贵一些。
不要指望这个地方除了在货架上卖东西之外还提供任何其他服务。 如果你想像国外的便利店一样享受复印、传真、扫描、贴照片、预订各种演出门票、购买机票火车票、取款等服务,那么寄信、快递、干洗、报名考试是不可能的,缴纳车船税或保险等服务。
很多业内人士都会提到中国便利店经营模式的问题,比如研发团队薄弱、品牌不同、代理商不同,导致一处供应链。 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中国的互联网太发达了。 占国外便利店收入半壁江山的各项服务早已被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和快递行业占据。
没有了这些,日式便利店无非就是一个高档版的食堂,但顾客却从街坊邻里的长辈阿姨变成了穿着时髦的年轻人。
可以提供各种日常服务的完整日式便利店。
离开街道
不是真正的便利店
尽管便利店还存在一些缺点,但人们仍然无法停止使用它们。
近年来,中国国内便利店陆续进入三四线城市,渗透到县城和乡镇。 最大的民营便利店门店数量已超过15000家。 春节期间,我从北上广深回到家乡,看到市场街上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灯火通明。 感觉就像是20世纪90年代在深圳、广州的社区门口看到日本便利店开业一样。
然而,中国最大的便利店并不位于大街小巷,而是在加油站旁边——中石化一捷便利店在全国拥有25000多家门店,几乎只要有加油站的地方就可以找到它。 有趣的是,当人们谈论便利店时,往往不会想到易捷。 毕竟,谁会开车去加油站买东西呢?
加油站旁边经常有便利店,但是离生活区可能有点远。
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营业,便利店提供聊胜于无的高度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却给都市人带来了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有些人在这里度过了艰难的时光。 十几块钱就能买个质量不错的饭盒,吃个快餐就回去上班了。 当你深夜加班回到家疲惫不堪时,楼下就有一家灯火通明的便利店。 可以进去吃口热食,买一罐啤酒,慢慢喝。 那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
何志武、张志明等人在便利店里找到了爱情的解释。 也许它就像一罐即将过期并被下架的菠萝,也许它就像肉酱意大利面,没有肉,有点咸。 如果你喜欢它,你就喜欢它。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将这个地方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当他们需要买东西的时候,他们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便利店。 如果他们在异国他乡遇到同样的便利店,他们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个地方而惊慌失措。
现代城市里,很多故事都发生在便利店里。 图/《重庆快报》
一位便利店员工曾向辛世祥讲述了他的所见:一位年轻女孩因为高跟鞋的鞋跟断了,感到很不舒服。 她走到最近的一家便利店,询问店员是否有卖鞋子。 当她得知没有鞋子时,很失望地说:“你们便利店怎么不卖鞋子呢?”
这不是强迫人们让事情变得困难。 说白了,人们在便利店里寻找的只是一种安全感。
✎作者 | 张家明
✎照片编辑器| 丰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