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原产于美国等地的进口乙醇胺继续征收反倾销税,实施期限 5 年

商务部发布了一项裁决,该裁决自2024年10月30日起生效,规定对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泰国产乙醇胺的进口将延续反倾销税征收。这一决定自实施以来,已对众多利益相关者产生了重大影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反倾销税的起源

2018年10月29日,商务部发布了2018年第81号公告。公告中规定,将对源自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进口乙醇胺征收反倾销税。具体税率为:美国公司76.0%-97.1%,沙特阿拉伯公司10.1%-27.9%,马来西亚公司18.3%-20.3%,泰国公司37.6%。该税收措施自2018年10月30日起生效,为期5年。此决策是基于全面的经济战略和市场考量,目的是维护国内乙醇胺产业的健康发展。当时,这些国家乙醇胺产品进口的市场状况,包括价格等因素,是制定此政策的重要原因。

当时,这一举措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显著影响。进口额随之发生了变动,反倾销税的征收成为关键因素。国内企业纷纷调整其发展战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产乙醇胺的生产及市场份额的拓展之中。

开启期终复审调查

截至2023年10月26日,根据中国乙醇胺产业的申请,商务部颁布了2023年第41号公告。公告指出,自2023年10月30日起,将针对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泰国产乙醇胺的反倾销措施进行终期复审调查。这一时间点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出中国乙醇胺产业在历经多年反倾销措施后,对自身发展及贸易形势的新考量,同时也体现了对当前产业发展状况的重新评估需求。

在复审调查阶段,众多人员积极参与,致力于数据的搜集与解析工作。调查内容广泛,涵盖了进口产品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其中核心内容包括市场价格是否仍存在倾销嫌疑。此外,调查人员还将参考相关国家乙醇胺产业近年来的成本变动趋势,以及国际市场交易价格的波动范围等多个因素。

倾销可能性的裁定

商务部经过严格审查,判定若取消反倾销措施,美国、沙特、马来西亚及泰国的乙醇胺进口产品可能持续或重新对中国市场进行倾销,同时对中国乙醇胺产业可能持续或重新造成损害。这一结论基于详实的数据和市场现状分析。调查中,通过对比国内外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以及国内乙醇胺企业面临的实际发展难题,得出了上述结论。

一些国内乙醇胺企业先前遭受了国外倾销产品的冲击,导致其规模扩张受到限制,就业岗位增长困难。若再次遭遇倾销,将引发更多就业及其他社会经济问题。产业链的上下游亦将受到影响,从原料供应到相关衍生产品,均面临挑战。

继续征收的决策依据

根据《反倾销条例》第五十条的规定,已作出继续征收反倾销税的决策。商务部经过专业调查,综合分析了市场数据、国内外价格走势以及产业发展动态等多重因素,并向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提出了继续实施反倾销措施的建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依据商务部的建议,作出了相应的决定。整个决策过程严格遵守了法律法规的程序。

在反倾销税实施期间,国内乙醇胺产业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若终止该税种的征收,将导致大量进口产品涌入市场,这将对我国乙醇胺产业从研发、规模化到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征收的具体执行规则

自2024年10月30日起,进口乙醇胺的经营企业需向中国海关缴纳反倾销税。该税基于海关核定的完税价格,按一定税率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反倾销税税额等于海关完税价格乘以反倾销税税率。此外,进口环节的增值税亦以海关完税价格、关税及反倾销税之和为计税基础。这一规定的明确性,有助于海关更准确地执行税收征收任务。

进口企业须重新规划其进口成本,并对此作出相应调整,涉及产品定价与贸易量。此举不仅会直接影响到进口企业的盈利状况,同时也迫使相关国家的出口企业重新审视其价格策略及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问题。

对各方的广泛影响

对中国乙醇胺产业而言,持续征收反倾销税将促进其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更稳定的增长,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并增强竞争力。从消费者角度看,国内乙醇胺产业的稳定对保障供应的持续性和价格波动的合理性具有积极作用。然而,对于美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和泰国的乙醇胺生产商来说,向中国出口正遭遇困难。

这些企业或许将寻找新的市场以填补因中国市场份额减少而造成的空缺,亦或是对产品策略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需求。对此,各界看法各异,那么,这些企业将如何采取特殊手段来应对这一挑战?期待各位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展开讨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