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勇:四川出版的《前世今生》

罗勇泰国_罗勇_罗勇浩

罗勇

《前世今生》四川出版社出版

*文章摘自《探秘:出版实践与思考》(罗勇,三联书店2023-9)

2010年6月23日凌晨,四川新华文轩连锁有限公司发布公告,与四川出版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拟收购四川出版集团15家全资子公司股权, 12.55亿元。 这是新华文轩在香港(H股)上市以来最大的资本运作项目,也是震惊全国出版业的一次出版发行资源的重大整合。 此次整合彻底改变了四川出版与发行并行发展的模式,重塑了四川出版业的发展格局。 这次重组是历史的选择,是上级部门的期盼,更重要的是四川出版发行两大集团的心愿。

在回顾和探讨这一合并过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四川出版发行的历史。

(一)四川出版集团的发展

出版业包括编辑、印刷、发行等各个业务环节。 出版发行作为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有着天然而紧密的联系。 从管理体制上看,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前,四川各出版社和四川新华书店都是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统一管理的事业单位。 出版社与新华书店历来是兄弟单位。 省新闻出版局召开出版会议,出版社社长、省新华书店店长必须出席。 这种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省首次成立四川出版集团时进一步加深。

1、四川出版集团成立于1992年

1992年,为解决出版单位分散、发展不平衡、编辑、印刷、供应缺乏配合和协调,人力、财力、物力重复投入,政企不分等问题,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四川省新闻出版局。 出版集团,力争通过组建出版集团,发挥整体优势,着力把四川出版做大做强。 四川出版集团成立的思路是从产业链整合出发,集编辑、印刷、发行、供应、外贸于一体。 根据四川省新闻出版局1992年12月18日下发的《关于批准实施四川出版集团公司章程的通知》,当时的四川出版集团包括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出版印刷公司和四川印刷物资公司。 这三个回报相对较好的核心企业还包括省局其他八家出版社和四川新华书店、四川外文书店、四川新华印刷厂、四川新华彩印等八家出版、印刷等企事业单位工厂。 。

四川出版集团作为独立计划、独立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型文化企业,从四川省新闻出版局剥离出来。 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四川出版集团统一编制出版计划和年度图书出版计划,统一组织安排实施重点图书的编辑、印刷、发行工作,统一制定生产经营、资金安排方案、统一推进技术改造、基础设施等重点工作。 统筹实施项目,对成员单位的编制、印刷、发行以及人、财、物等工作进行统一调度和协调。

当时,四川出版集团有员工4200余人,旗下9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图书3000余种。 每年有近百种图书在国家和地区展览中获奖。 “七五”期间,这些出版社推出了《汉语词典》、《全宋》、《古今图书集》、《敦煌文献英文集》、《当代中国画传》艺术家》、《空间物理进展》、《中文》、《易辞典》等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重点书籍,让四川版书籍在全国享有很高的声誉。为繁荣四川出版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振兴四川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组建四川出版集团的目的就是政企分开,让集团发挥全产业链的整体优势,集中力量做大做强出版主业。 集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省新闻出版局负责行业行政管理。 遗憾的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四川出版集团、各出版社和省新闻出版局之间的体制并不顺畅,矛盾难以调和。 结果,国内最早的出版集团在经营两年多后被迫关门。 这已经成为怀揣集团梦的四川出版商的一种“病”。

2、四川出版集团的“重生”

2001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业管理办法》(中办发[2001]17号),四川省再次决定组建出版集团。

2003年1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批准组建四川出版集团的批复》(新出版图[2003]103号)。 回函中写道:“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经省新闻出版局川公告[2002]52号,经研究同意设立四川出版集团作为国家出版改革试点单位。成立后,四川出版集团将对事业单位实行公司化管理……今后,在集团经营发展过程中,凡是违反现行政策的重大事项,必须由四川出版集团报告,四川出版集团将经你们局审核,报我局批准后方可实施。”

从批复中可以看出,新组建的四川出版集团是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由省委宣传部领导,省新闻出版局实行行业管理。 当时人们并不认为有什么问题,但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我们企业转型重组的步伐还是慢了一些,带来的痛苦也更大。

得到总局的批准后,大家积极参与集团的重建工作。 这次组团,我们吸取了教训。 我们不应该不耐烦或浮躁。 我们的心胸不能太高,但要有远见。 我们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方案。 我们就是想把这次建组工作做好。 重蹈第一次集团被迫关闭的覆辙。 在筹组之初,我们不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还成立了“中外出版集团比较研究”课题组(该课题成功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该计划的出版专题))。 2003年12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四川出版集团终于再次成立。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集团上市第二天,就召开了“出版集团建设若干问题研讨会”。 当天虽然是周六,但大家参与热情高涨,在会上积极发言和讨论。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家对新成立的四川出版集团寄予厚望,从心底里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想把这个集团做好。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十年饮冰,热血不能凉”。 虽然距离上次集团成立已经10年了,但我们做强做大四川出版业的初心依然在。

当时的四川出版集团在全国算得上实力雄厚,出版业包括图书、电子音像、报纸、期刊以及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版权贸易等门类齐全。 它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参与者。 产业链上的一个群体。 集团成员由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属各出版企事业单位组成,总净资产超过10亿元。 集团旗下拥有四川人民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少儿出版社、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等10家图书出版社。四川词典出版社. 出版社、巴蜀出版社、天地出版社,中小学教材出版(出租)单位四川出版集团公司1家,音像电子出版社1家,四川电子音像出版中心; 还有《精神文明报》、《读者报》、《公共卫生报》等报纸和《龙门阵》、《西部旅游》等期刊,具有多种媒体互动、同时采用多种出版方式的能力。 此外,集团还拥有四川新华印刷厂、四川印刷物资公司等大型出版物印刷及物资供应单位,并将设立四川出版集团物业管理公司、四川出版集团版权事务中心、四川出版集团配送中心等初步形成集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版权贸易为一体的完整出版产业链。

四川出版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我担任管委会副主任,分管集团计划财务部和资金结算中心。 集团成员分为核心层、二级核算单位、独立核算单位。 集团按照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要求,对成员单位的人力资源、经营活动、基础设施、职业发展等实行统一领导。

四川出版集团成立后,聚焦并发展主业。 2007年至2009年,集团平均每年出版图书4000余册,出口版权170余项。 22种出版物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国优秀出版物奖。 从获奖数量可以看出,四川出版集团的主营业务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

(二)四川新华出版集团的探索

20世纪90年代初,四川流通业面临诸多问题。 当时,四川新华书店以管理店自居,但市场拓展困难,业务萎缩; 书店体系内部产权关系不清,财务、经营管理权与人事管理权分离,市场竞争力弱; 全省各地书店管理混乱、经营效率差、店面设施陈旧,导致发展进一步滞后。 可以说,当时的四川出版系统主要以教材教具的发行为主,并不关心一般图书的发行。 这使得与四川出版系统难以形成合力。

一、四川新华出版集团的成立与发展

1990年代初,四川省新华书店提出“深化改革、转变机制、强化管理、开拓发展”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多项行业首创的改革探索和尝试。 1992年初,四川省新华书店腾出办公楼底层和二层招商引资,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开放式大型图书批发市场。 同年,四川省新华书店组建了全国出版发行行业第一支由近100名专职图书销售员组成的队伍,引领发行主战场从四川走向全国,从“坐镇经营” ”以“做生意”,赢得了出版界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肯定。 四川省新华书店的发行团队与全国3000家新华书店建立了业务联系,为四川新华书店打开了市场,赢得了声誉。 也为川编图书走出四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000年,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由原四川省新闻出版局直属三个单位:四川新华书店、四川外文书店和四川出版对外贸易公司正式组建。 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全省新华书店集团化发展,将原来脆弱的行业经营关系转变为以资产为纽带的集团化经营关系,将分散在全省各地的新华书店整合为真正的经营实体。 实现行业内首家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全省新华书店整合完成。 2003年5月,“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正式更名为“四川新华出版集团”。

在四川出版业的发展过程中,四川省新华书店系统除了客观上打造了一个强大的川编图书统一发行平台外,还主动与四川出版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合作,助力四川图书事业向前发展。 全国。 四川省新华书店主动联系省内部分出版社,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 利用四川新华书店建立的渠道优势,将合作出版社的产品打入全国市场。 1998年3月,为了稳定和深化发行与出版的合作关系,四川新华书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共同组建了四川新华书店发行有限公司。这是全国第一家合资公司。新华书店与出版社合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为国内出版发行合作提供了新模式。

2.新华文轩诞生

2003年6月,由四川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改制而成的四川新华出版集团被列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挂牌成为试点单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带着这一使命,2004年7月,四川新华出版集团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指导下,在四川省委的领导下,正式启动股份制改造。党委、省政府。 2005年4月15日,四川省国资委下发《关于四川新华文轩连锁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批复(备)》(四川省国资委)国资委发[2005]81号),同意四川新华出版集团作为主发起人与其他发起人共同出资设立四川新华文轩连锁有限公司。

可以说,新华文轩是一家按照上市公司标准设立的股份制企业,其上市具有明确的方向。 新华文轩按照《公司法》和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要求,规范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等公司治理架构,并引入了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 董事会由战略与投资、提名和薪酬组成。 以及考核、审计等专业委员会。 新华文轩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独立监事和各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实行事业部经营体制,解决集团建设中常见的多层次法人问题,建立了制度体系。确保各组织的独立性。 有效制衡体系,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决策和激励约束机制。

新华文轩成立前,上级主管部门和主发起人就上市问题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在A股市场上市。 当时的准备工作也是按照A股市场的要求进行的。 然而新华文轩在上市过程中遭遇“股权分置改革”。

股权分置是我国资本市场特有的现象。 20世纪80、90年代,由于担心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股权稀释而失去对国有企业的控制权,有关部门将股票分为非流通股和流通股。 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法人股、职工股等,持股成本大多为每股1元,而流通股则溢价十倍甚至几十倍。 除持有成本差异巨大、流通权不同外,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两种股份的权利是相同的。 持股成本的巨大差异,导致两类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公平。 股权分置改革是把此前无法上市流通的国有股实现同股同权。

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影响最深远的改革举措,其意义甚至不及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 但这次改革的时机对于新华文选来说太“不幸”了,因为这次改革带来了A股历史上最长的IPO窗口期,IPO暂停了一年。 这对于刚刚诞生、立志尽快完成上市的新华文轩来说,无疑是一个利空因素。 当时IPO暂停,并没有透露何时重启。 目前还不清楚改革何时实施。 一切都是未知的。 对于新华文轩的上市,时间不等人。 当时,四川新华出版集团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六大文化产业改革试点集团之一。 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都希望尽快打造改革标杆,挂牌是机构改革成功的标志。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面对短期内无法在A股上市的情况,新华文轩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其他替代方案。 因此,H股上市被新华文轩提上日程。 对于股东来说,在香港上市并不是最好的经济选择。 H股估值低,A股估值高。 但尽快完成上市,对新华文轩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全国出版发行行业具有标杆作用。 ,引领意义。 于是在2006年,新华文轩向香港联交所提交了A1申请表。 本申请表相当于A股上市前向证监会提交的申请材料。 有时候,命运就喜欢捉弄人。 新华文选提交A1申请表后,证监会突然宣布重启A股IPO。

消息传出后,新华文轩股东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建议新华文轩干脆给H股上市踩刹车,然后回归A股上市;另一派则建议新华文轩干脆踩一下H股上市的刹车,然后回归A股上市;另一派则建议新华文轩干脆把H股上市踩刹车,然后回归A股上市。 另一集团坚持继续在H股上市。 正如前面所说,回归A股上市确实有很多好处,但从经济或政治角度来看,当时急刹车回归A股上市肯定不是一个非常理性的选择。 为了在香港上市,新华文轩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包括聘请海外中介机构,费用比内地贵很多。 而且,当时新华文轩完全符合H股上市条件。 香港上市已无悬念。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根据证券交易所的时间表继续进行该过程。 再等几个月,钟声就会敲响。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踩刹车回到A股市场,也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虽然新华文选肯定会尽力实现上市,但当时新华文选并不具备在A股市场上市的条件。 根据中国证监会2006年5月颁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发行人股份公司成立后应继续经营3年以上。” 但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 新华文选成立于2005年6月,必须持续运营三年以上。 直到2008年6月才有资格申请A股上市。新华文轩获得国务院的特别批准难度极大。 根据当时的审批流程推算,新华文轩最早可能在2008年底或2009年初发行上市。资本市场往往波动较大,2008年底资本市场的情况很难预测,能否达到当时A股市场同样的估值水平就更不清楚了。 因此,这种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时间上来说都不划算。

最终,新华文轩股东大会在讨论此事时定下了基调,决定先在H股上市,H股上市后再准备A股上市,最终将新华文轩打造成H+A 合资企业。 上市公司。

2007年5月30日,新华文轩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00811.HK),成为内地第一家H股上市的出版发行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IPO中国新华书店. 新华文选由此成为国内首家进军国际资本市场的图书出版公司。

(三)困难与机遇

从上述回顾可以看出,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四川出版发行业在集团重组过程中形成了两个独立的产业集团。 两家集团在顶层设计上并未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而是形成了上下游合作关系。 四川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相继成立后,双方合作不断深化。 21世纪初,四川出版集团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成为西部地区最大、在全国市场具有影响力的图书出版商。 四川出版集团的主要产品供应商是……是四川出版集团。 “兄弟”群体齐心协力,共同推动四川出版发行业的发展。

1.开发过程中的困境

然而,两个集团合作的“蜜月期”并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其他省份相继成立集编辑、印刷、发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的出版集团,产业协同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四川出版集团和四川发行集团都面临着市场竞争。 愈演愈烈,真可谓“二拳难胜四手”。 除了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外,两大集团围绕教材教具等核心业务也产生了一些矛盾,严重制约了四川出版发行业的整体发展。 “内忧外患”的形势下,四川出版发行业效率持续下滑,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降。 四川出版集团虽然构建了全国领先的渠道体系,但发展却日益遇到瓶颈。 从省委、省政府到四川出版主管部门,再到四川出版发行行业,这些情况他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7年,新华文轩在H股市场成功上市,为四川出版发行业开辟了资本市场。 但从四川出版集团和新华文轩来看,上市后面临着产业发展乏力、股价下跌的压力。 2007年成功在H股上市后,如何使用超过20亿元的募集资金,成为新华文轩上市后推动产业发展的一大考验。 省委领导对新华文选提出了“快投资、精心投资、精准投资”的投资要求。 为此,新华文轩提出“突出主业、超越主业”的发展思路,开始拓展产业发展布局。 主要从两个方向考虑:一是主营业务方向,二是多元化产业方向。 主营业务方向的发展重点是向省外拓展。 新华文轩先后在贵州、陕西开设了连锁书店和大型书店,成立了云贵渝教材教辅开发中心等,但由于对当地市场不熟悉、供应链较长,导致市场不佳。基础和地方行政壁垒,效果并不理想。 在多元化产业扩张的方向上,新华文轩先后投资了学校教育、影视艺术等,并投资了安徽新媒体,但短期内看不到投资成果。 在此形势下,寻找能够显着提升新华文轩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稳定、安全的投资标的,成为新华文轩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此外,当时,四川新华社出版集团是从开放批发市场和书籍批发中心到开设大型书店和全省范围的连锁书店,从租用教学材料到制造材料,从该省的连锁店到该省的连锁店,再到该省的连锁店,以及全国性的中层商店。 据说已经完成了在分销领域可以完成的一切。 目前,进入出版过程并获得上游资源和利润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After many unsuccessful efforts to obtain publishing rights from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Sichuan Xinhua Publishing Group established Sichuan Xinhua Publishing Company, Beijing Shuchuan Company, and Hongzhe Company in 2001. In 2007, it established a joint venture with Huaxia Publishing House, Huaxia Shengxuan Company,为了进行一系列努力和探索,已努力迈向出版。

从四川出版集团的角度来看,它还需要寻求新的开发机会,并希望赶上“快车”。 在2003年成立四川出版集团之后,它促进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动力。 但是,由于业务结构的局限性,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四川出版集团。 特别是在新华社被列出后,可以说这已经在一年内迈出了一大步,并且发展繁荣。 新华社Wenxuan被列为香港的H股市场上,最初认为不可能成为现实,开辟了资本市场并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出版集团的同志,尤其是出版社的同志,希望通过融合各方的资源和新华社Wenxuan渠道的优势和资本权力来实现出版的快速发展。

2.资源整合既是机会,也是趋势

实际上,早在21世纪初,CPC中央委员会总办公室,国务院总务办公室和州媒体和出版管理局提出的一系列文件提出,“根据专业劳动和运营规模,组合,重组,合并和其他形式的专业划分要求,建立一组具有出色的主要业务,著名品牌和强大综合能力的大型团体,促进工业结构的调整,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和区域结构,促进跨区域发展和多媒体运营,并增加工业集中。”“积极促进分组建设,使小组更大,更强大。 根据现有的试点项目,建立了几个大型报纸团体,出版团体,分销小组,广播和电视集团以及电影团体。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批准的情况下建立大规模的跨区域新闻组。 ”,指出了我国出版和发行行业制度改革的方向。 当时,它成为了我国家出版业的共识,以促进团体改革,形成出版的“联合车队”,并创建一组国有或国家控制的文化企业和具有力量,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团体。 全国各地的各省和城市加速了大规模出版和媒体团体的建立,涵盖出版,分销,印刷等,实施了出版和发行的集体发展,工业实力迅速改善。 其中,匈奴已正式建立了湖南出版集团,该小组负责运营属于省级媒体和出版局的企业和机构,包括出版,发行和印刷等,并实施企业集团及其发展成就及其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Zhejiang Province还将原始的新华社书店作为核心和集成的71 City and County Xinhua书店,包括Hangzhou City Store和省级国有的出版单元,例如省级外语书店,例如BookStore和Zhejiang Book Company,构成了Zhejiang Xinhua Booksortore book Company团体。 在2000年底,千江省基于以前的千江出版社及其附属机构建立了Zhejiang Publishing集团,并将整个Zhejiang Xinhua Bookstore Group转移到了出版集团中,这也开放了整个出版和发行产业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链的链链链链链的, 。

当时,国内出版和分销产业链管理模型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是,当每个省建立出版和媒体组时,它在出版,发行和印刷的各个方面都包含单位。 从建立起来,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最初已经完成; 第二个是首先建立出版小组和一个分销小组,然后将所有与发行相关的资产业务分配给出版集团,从而完成整个行业链的建设。 前者由湖南和山东等各省代表,而后者主要由省和江苏等省份代表。

兄弟省的成功案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发展困难的参考。 工业整合发展已成为国内出版行业的新趋势,该行业还为四川出版和分销的重组提供了机会和方向。

从出版小组和分销小组的角度来看,四川出版和分销资源的整合是基于舆论的。 该基础是四川出版业希望将四川出版的资源优势与新华社Wenxuan的机构优势,渠道优势和资本优势相结合,从而产生“ 1+1> 2”的效果。 出版和分销资源的整合成为当时两个主要群体的共同声音。 当时,除了出版集团与分销小组之间的整合意图外,该省还有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双方的整合。 2007年底,四川省党委员会举行了第九届会议的第四届全体会议,并提出了将四川从文化省开发到文化强大省的战略。 从该省的角度来看,将相关的文化资源整合在该省,建立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群体以及领导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立文化强大省的重要措施之一。 实现四川出版和发行的整合并开放出版产业连锁店也是有效地实施第九省党委员会第四届会议的精神并促进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时这两个主要群体的内部和外部情况最终导致了四川出版和分销资源的巨大整合。 2010年,在四川省党委员会的宣传部门的支持下,以及由Comrades Mo Shixing和Gong Cimin领导的新华社WinShare重组团队的仔细执行,Sichuan的出版和发行行业实现了一项深远的资源变化,这改变四川出版景观。 伟大的整合。

罗勇_罗勇浩_罗勇泰国

任务:出版实践和思想

由Luo Yong撰写

生活·阅读·新知识Sanlian书店2023-10

ISBN:9787108076885价格:89.00元

这本书是高级出版商Luo Yong的文章。 作者评论并总结了他几十年来在出版和媒体工作中的旅程。 他所看到和感觉到的东西反映了四川出版业的新外观,在中央文化体系改革的历史过程中。 ,新的氛围。 同时,作者阐述了他对国家出版,本地出版的想法和建议,甚至建立了一个敏锐而深刻的观察国家。 它具有案例分析和对行业的宏观讨论; 它既具有历史深度和现实的相关意义。

罗勇泰国_罗勇_罗勇浩

确定QR码购买

-结尾-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