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泰国制造业的信心指数呈现下滑态势。在此阶段,尽管该领域面临诸多困难,然而,亦暴露出若干正面信号。这一经济指标的后续走势,已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指数下滑现状
2025年4月,泰国的制造业信心指数降至89.9,相比前一个月的91.8有所减少。这一数据由泰国工业联合会副主席Apichit Prasart对外公布。该指数的减少反映出,泰国制造业当前面临一定的挑战,企业信心受到显著打击,经营上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出现,而是由多种不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制造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均可能遭遇负面效应,这种影响持续扩散,对未来的发展前景带来了忧虑。
指数下降内因
宋干节假期,工作日的数量大幅下降,这一变化对制造业的生产活动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期间,企业难以依照原有计划推进生产,这可能导致订单交付出现延迟。此现象进而对制造业的信心造成了进一步的削弱。
企业一方面保障了员工休假需求,另一方面对原有的紧密生产安排进行了调整,这一举措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最终对整体信心指数造成了不利影响。
外部政策冲击
美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政策变动显著影响了泰国的制造业出口。尤其是对零部件和汽车配件等行业,美国施加了高达25%的关税税率。这一政策变动使得泰国相关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下降,从而导致了出口量的减少。
部分企业的出口订单量大幅下滑,这一现象直接导致了它们的盈利能力大幅降低,甚至有些企业陷入了亏损的困境。关税政策的调整打乱了企业的市场布局,对泰国制造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不可抗力影响
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企业在购置资本性产品时,特别是在垂直市场中的采购决策变得格外谨慎。企业对地震等灾害可能再次发生的忧虑不断加深,他们担心这会增加运营风险,因此对于扩大生产规模的态度相对保守。
在资本品市场领域,企业购买意愿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进而导致资本品行业需求量减少;同时,市场信心受到负面影响;最终,行业发展面临瓶颈。
进口竞争压力
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商品原产地欺诈的现象也愈发突出。具体来看,4月份,泰国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价值同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0.07%,这一增长态势对泰国本土制造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国内制造业企业正面临进口产品在价格与品质方面的激烈竞争,这一状况使得它们的市场份额持续下降,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同时,经营上所面临的挑战也在不断加剧。
汽车出口困境
在三月,泰国汽车出口额同比下滑了9.36%,这一统计数字反映了汽车关税政策变动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由于关税政策的实施,泰国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有所减弱,这一因素进而导致了销量的降低。
在泰国的制造业领域,汽车产业扮演着核心角色;出口量的下滑不仅对汽车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了负面影响,还波及到了与之紧密相连的产业链;这种变化对整个制造业产生了不良影响。
积极政策因素
互惠关税政策的实施被推迟,具体延期至2025年7月初,持续时间共计90天。在这段时间里,泰国维持了对全球各国的10%基准关税水平不变。为了确保供应链的连续性,部分企业加速了从美国进口原材料的过程,这一行为也相应地促进了相关贸易活动的增加。
在关税相对稳定的背景下,企业得以顺利采购原材料,这一举措保障了生产活动的顺畅进行,同时促进了贸易活动的繁荣,进而为制造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旅游复苏拉动
2025年宋干节期间,即4月6日至12日,成效显著。该周入境游客量攀升至666,180人次,较前一周增长10.73%。游客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内消费,进而显著提高了旅游收入。
旅游业复苏带动了制造业相关产品的销售上升,涵盖手工艺品及纪念品等,此类产品的销售增长为制造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
政府扶持措施
泰国政府针对地震带来的影响及促进经济复苏,迅速实施了系列措施。政府向受灾民众提供了最高49,500泰铢的地震救助金,同时,自4月22日起,下调了存贷款相关手续费至极低水平,仅为0.01%。
这些措施促进了建筑材料行业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需求提升,从而激发了资本品行业及商业活动的兴旺。企业的资金使用成本有所降低,经营负担也随之减轻,这些因素对制造业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宏观经济向好
泰国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达到了3.1%。尽管全球经济增长环境复杂多变,且特朗普总统进入第二任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泰国的经济表现依然显现出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一增长为全年经济增长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与此同时,它还促成了制造业发展的有利宏观环境的形成,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制造业企业的信心。